联盟动态

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上官小天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以科技与产品深度融合引领新一轮发展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上官小天

(2018年10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金融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重庆)论坛”。在此,我代表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向此次论坛的主办方《金融电子化》杂志社、协办方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贵方为我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同金融的深度融合,不断打破现有金融业的边界,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业态,“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的共识。江南农商银行始终重视金融科技发展,2013年-2017年信息科技评级3B到3A再到2C,并曾荣获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课题三类成果奖,科技实力得到业界认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业也概莫能外。在金融科技支持下,至今年9月末,江南农商银行资产总额3523亿元,比2009年成立时翻了5番;各项存款余额2297亿元,翻了4番;各项贷款余额1607亿元,也翻了4番,综合实力稳步增长。

当前,如何借助科技,让新时代的金融服务变得更智能、更人本,更能与区域经济实现同频共振,是每家金融机构都在探索的课题。下面,我结合江南农商银行的实际情况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科技与产品深度融合引领新一轮发展》

一、回顾历史,我行的信息科技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一个提升和三个转变”

成立以来我行信息科技与全行业务发展经历了“不能满足需求、刚能满足需求、科技引领需求”三个阶段。

2009年我行成立前借鉴的是农行的单机业务系统,后期发展到联社联网系统,成立初期使用的是省联社系统的单一网络转发、二级运维。这一阶段,虽然通过技术支撑了业务发展,但距离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

2011年9月,我行正式上线自有核心系统,其特点是:系统业务功能涵盖全面、运行稳定、性能良好、但参数化配置不高,产品扩展能力较弱。因此,通过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队伍的不断扩充,一直到2014年,我行的IT建设才逐步过渡到刚能满足业务需求阶段。

2015年,我行开始向科技引领业务需求方向努力。其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及信息数据逐步从后台支持角色转变为“价值创造”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产品、渠道和管理与信息系统开始有效结合。其具体表现是:信息科技开始支撑起全行330余款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丰富的产品服务、全面的交易渠道、广泛的外联技术支持。同时,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我行通过“1618工程”项目完成了全行IT架构的大调整,建筑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全国第30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A类认证的数据中心也于近期投入使用。这些都为科技引领提供了更加厚实的支撑基础。

这一过程中,我行的信息科技工作也实现了“一个提升和三个转变

一是信息科技治理能力的水平得到提升。我行对信息科技的重视和持续投入,推动了IT治理在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参与,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形成了信息技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审计的科技信息风险三道防线;组织成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小组等组织;形成了与全行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包含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为主导的三层信息科技组织架构。

二是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建立了高效、扁平化的技术组织及运行机制,并通过成熟的研发体系(CMMI)、稳定的运维体系(ISO20000及ITIL)、完备的安全体系(ISO27001)为全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业务有序发展。

三是从分散向规范转变。在组织架构层面,以信息技术部为主体,组建了产品管理部、产品研发部、科技运维部、科技管理部、架构办公室等五大二级组织;在工作运营机制层面,创建了一套以全行级产品为出发点,涵盖产品思路收集与创新、产品调研分析、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运维、产品运营辅助、产品验收与评价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运行机制。

可以说,通过在信息技术部下设立产品管理部,推动了我行创新机制的调整,加速了科技与业务的有效融合,为我行开展科技创新奠定了运行基础。

四是从粗放向精细转变。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完善了岗位设置实现了人员分工的精细化;通过配套研发管理平台、运维管理系统平台、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科技管理手段的精细化;通过IT应用架构的调整实现了平台功能分工的精细化。

二、把握当下,我行稳步推进“八朵云”,努力使金融科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金融科技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是整个金融体系当中一个与信息化和大数据紧密结合的全新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出现,“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

我们认为,金融科技的技术并非只有金融科技企业可以使用,商业银行同样可以运用。2016年,我行在分析了当时所处的市场位置和IT建设的新需求后,提出了“科技引领,科技输出,科技反哺”的战略设想。作为这一战略的执行部分,我行推出了“八朵云”。

一是收单云。收单业务让“不带钱包的生活”照进现实,其结果不仅仅是便捷一地居民,体面一座城市,也能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完善信用体系,也有利于改善银行的客户结构,提升客户粘性,增加核心存款。目前,我行收单平台已累计发展商户6万户,日均交易数10万余笔,日均交易额约1100万元。

二是同业云。同业云旨在建设统一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审批(包括划款、清算)、管理、授信的一体化,意在满足穿透管理要求的主体统一授信、额度统一管控等。目前,同业云平台注册机构276家,每日活跃机构数50家,每周有数十笔业务通过线上平台达成意向。

三是互金云。互金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与券商、保险、基金公司等合作,打造平台产品在价格、丰富性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与非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产品场景化、多样化,打造金融生态圈。目前,互金云客户有效户达到73835户,累计交易量达到60亿元。

四是黄金云。黄金云旨在发挥江南农商银行黄金业务汇聚与交易枢纽作用,利用Bank金、贵金属代销和实物销售等黄金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提升客户体验的功能和服务,打造以黄金为特色的金融平台。目前,黄金云注册用户接近3万户。

五是交易银行云。交易银行云旨在将现金管理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银企互联系统等进行有效整合,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现金管理、供应链管理及财资管理服务。目前,交易银行云一期已经完成,及时实现了政府要求的“三资三化”管理功能。

六是数据云。数据云旨在结合在建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开展外部数据平台、服务平台、历史数据平台和反欺诈、风险防控应用的建设,全面提升银行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能力。目前,大数据基础平台已经完成搭建。

七是核心云。核心云属于金融行业的私有云,也是一朵监管合规的云,可以减少中小银行监管合规成本。目前,已完成全行信息系统架构的重构及业务支持能力的提升,通过新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全行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的云化,为未来向同业提供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输出打下基础。

八是学院云。学院云是培训的载体和工具,旨在提升培训的效果和便利性。通过持续丰富江南学院平台的内容,提升平台体验,保持和提升平台活跃度,逐步实现中国银行体系内最优秀的金融培训中心的目标。目前,开展了185期问道江南活动,共22个省500多家机构、近万名学员参加。

“八朵云”是我行实现科技输出的重点建设项目,其本质是由IT和业务的比较优势强强联合而形成的具有江南农商银行特色的能力开放平台,也是承担我行实现IT技术输出、业务产品合作、同业间服务输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目标的载体。

三、展望未来,需要“以科技与产品深度融合引领新一轮发展”为目标,借力科技赋能助力银行转型升级

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削弱传统商业银行在差异化经营和深耕本土市场上的能力。中小银行唯有借力科技赋能助力转型,才能在技术冲击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中做好准备。

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小银行开展金融科技的整体预判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与产品深度融合为导向,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手段,积极把握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发展前沿,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渠道,有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如何借力金融科技,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从江南农商银行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点感受:

一是要充分重视金融科技。相比10年前,全球金融科技类企业数量增长了3倍多,且主要聚焦在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板块。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既是颠覆性的挑战,但也提供了抢占风口的机遇。同时,金融科技和“云”的出现也让规模化数据价值挖掘变得梦想可期,促使银行真正从“数据大”主动向“大数据”转变。首先,要从战略上重视,江南农商银行自成立开始,就将科技引领作为目标方向,成立八年累计投入16亿元,确保了科技投入的连续性。其次,也要从战术上重视,以互联网思维变革管理、产品、渠道和服务模式,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2017年6月,常州市部署推进基层(村居)“三资三化”专项提升行动,其中“三资”中的资金管理由各区牵头,自主决定合作银行。不能成为合作银行,就意味着农村客户、资金的大量流失,意味着农村阵地的地动山摇。凭借强大的科技力量,我行在1个多月里顺利完成了系统的开发、测试和上线工作,拿下常州5个区(市)合计70%的乡镇,稳固了农村基础。截止目前,我行村务卡已覆盖49个镇、671个村;村银通覆盖46个镇、611个村;网银结算覆盖44个镇、620个村。

    二是要加快两种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看成一条价值链,是机构本位的思路。金融科技则是“用户+云+端”的客户本位思路。两种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是农商行实现科技引领的基础。在这一方面,江南农商银行通过“全面能力建设和“创新突破建设”两个维度来进行落实。全面能力建设是“固基础、强筋骨”的建设,以我行IT架构规划建设为基础,以系统建设、基础建设、组织建设为实施路径,实现IT治理、组织架构、技术架构、基础架构每个层面的建设都满足业务能力要求,进而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发展格局,保证全面能力建设的时效性和IT支撑的完整性。创新突破建设更主要的是承担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引领,积极转型,加紧实施“内部孵化”与“科技输出”同步运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2016年,我行规划并落实了产品实验室运作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加强我行新型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我行的竞争力,实现对创新产品的积极研发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式升级。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交付了银铁通、CRS零钱设备、指静脉、存单式VTM(全国第一台)、数据建模等项目成果。现已启动了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架构、多媒体统一客服等实验室项目。

三是要找准三大切入点。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引领战略。金融科技既挖掘了农商行的优势,又在客户服务、产品设计、运营模式的创新运用上带来新的生命力。二要建立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研发和管控架构。以产品为核心,探索在大零售和大公司板块下划分多个产品管理团队,实行团队长负责制,在团队中配备产品经理和技术经理,实现科技“需求前移”,加大“预先介入”深度,既要“送”科技产品到业务部门,更要参与产品营销、售后分析、应用调研,提升科技对业务经营的驱动力。三要将各类外部数据与行内数据归集、整合,重点突出大数据在“获客、活客”和风险防控上的关键作用。比如我行在“获客、活客”方面,通过设置“同一银行卡30天内绑定账户的次数大于5次”过滤规则,发现多名客户某一时段重复绑卡,可判定客户存在操作困难,便将名单下发客户经理以提供服务进而实现精准营销。截止2018年9月末,我行通过实践成功使23万余条沉淀数据“焕然新生”,筛选出可供精准营销的目标客户超过16万户。而在风险防控方面,我行通过挖掘客户信息、产品交易、信贷行为、征信、合作方和第三方平台等不同领域的风险数据,实现客户精准画像,最大限度地规避集团性、规模性的欺诈行为。截止2018年9月末,我行累计过滤信用卡、手机银行数据1809万余笔,捕捉可疑交易133.8万余笔,有效提高了风险识别能力。

四是要坚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习总书记曾将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总结为:寻找利益汇合点、政策理念共鸣点、互补合作契合点。具体到金融行业,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人才、技术和资金始终是中小银行开展金融科技的痛点(比如,我行2017年核心业务系统升级项目投入1.02亿元,金坛数据中心投入2.4亿元),这就需要我们聚众智、合众力、谋众赢。天下农信是一家,江南农商银行致力于成为开放的银行。以“八朵云”中的收单云为例,至目前已接入银行213家,覆盖全国19个省市,累计接入商户19.8万户,累计交易量3800万笔,交易金额72亿元。除“八朵云”外,2018年3月与腾讯公司成立的新农村金融科技实验室正式挂牌,协同三方优势资源,在企业私有云、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智能身份认证、OCR文字识别、智能客服、村镇银行快捷接入、农村信贷供应链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为消费者或用户提供更快、更好、更全面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新农村金融的兴起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作为一家农村金融机构,江南农商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差距明显,但我们将继续推动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新金融环境下加快转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在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等领域持续努力,将银行业务全面应用于信息技术,从而构建按需、实时、全在线、服务自助和社交化的客户极致体验平台。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上官小天副行长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金融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重庆)论坛的演讲摘要)

发布日期:2018-10-29     作者: 农商行发展联盟     浏览数:    分享到:
上一篇:联盟秘书长一行赴韩城农商银行调研普惠金融下一篇: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与人民银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