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论坛
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
毛亚社: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三农”是普惠金融的初心,发展普惠金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关联,相得益彰,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持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作了统筹安排,为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农信机构指明了经营方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打破农村金融困局,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着力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构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圈,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于数据,核心在于风控,重点在于服务和产品供给,本质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问题。作为支农支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联盟会员单位陕西省联社统筹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同时,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工作,近几年来组织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村及县域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难点及热点,以金融科技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自身服务及运营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在创新数据采集方式、夯实数据应用基础、完善风险防控、强化产品服务、增强服务供给、构建金融生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适应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形态的县域及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并成为陕西农信在新常态下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践行扶贫担当的重要动力。
一、着力提升三农大数据应用水平,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核心驱动力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据是关键,安全是保障,大数据应用能力是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陕西省联社持续创新数据采集方式,丰富数据验证手段,注重加强数据治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防护措施,秉持安全合规、最小够用、用户授权的原则采集、保护、管理、使用数据。同时从算力、算法等角度增强数据应用能力,挖掘更多信息价值,共享分析成果,释放数据潜力,更好地服务三农。
陕西省联社持续探索、创新农村地区数据采集方式。强化数字化服务模式下的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将其打造为“互联网+”时代扎根农村、基层,与农户建立密切关系的队伍,组织开展“双基联动”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构建“农信社+村两委+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以移动PAD为工具帮助客户经理“走村串户”开展电子化农户经济档案采集和信贷扶贫精准对接,加大力度推进农户、个体工商户(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体经营者)电子化建档评级授信工作,破解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建设移动营销服务平台,把线上、线下业务流程连接起来,把客户及客户经理有效衔接起来,形成闭环工作流和数据流,让客户申请贷款或者客户经理持PAD上门服务,均实现“最多跑一次”。四年来建立了580万户农户经济档案,并结合信用村、信用镇创建,积极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信贷供给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融合多方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竖井”,构建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并全辖推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资金、资源、资产)管理平台,将资金结算、资源共享、资产盘活等账务结算、资金划拨、资金监管等业务纳入“三资”监管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和数据集中管理。陕西省联社汇聚“双基联动”活动采集的农户经济档案数据、多年积累的金融数据,以及财政惠民补贴、社保、农合疗、扶贫等政府数据,辅以第三方合规数据,构建三农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以服务化理念构建标准化、多样化的数据输出能力。通过大数据应用分析农村地区客户的特征,构建客户标签体系,构建符合县域及农村客户特点的数据模型,驱动数据应用,为线上信贷等服务提供客户认知、分群分级、精准营销、信用评价、欺诈识别、风险评估等场景的数据支撑。
探索建立符合农信机构经营管理特点和客户特征的专业化数据支撑服务能力。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增强数据与业务发展、运营管理的融合,深挖客户个体特征、地域特征、群体特征,针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小微企业主等客群,构建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获取、分析、应用和反馈体系,增强把数据供给要素转化为数据应用要素的能力,筑牢数据基础。逐步构建“数据驱动”的服务、运营和管理体系,在服务三农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全面实现“用数据说话”。
二、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信贷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地区普惠制信贷供给能力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是信息数字化、业务自助化、审批线上化、风控智能化。近两年来,陕西省联社坚持“四个面向”市场定位,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利用大数据、智能风控等技术手段提升信用风险评价和管控水平,构建县域及农村普惠制线上线下一体化信贷服务体系,旨在解决县域及农村地区客户数据匮乏、数据获取困难、风控难度大、适配性产品不足、信贷供给渠道单一等问题,以及“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投放难、风控难”等痛点,提升信贷服务供给效能。
陕西省联社以问题为导向,以建立流程简单、风控有效、客户体验良好、适应县域及农村需求的普惠制线上线下一体化信贷服务体系为目标,创新农户、社区居民和个体工商户数字化信息采集模式,融合多年积累的金融数据、征信及外部数据,构建多元化客户标签体系,利用大数据为客户精准画像,针对性较强的运用大数据建模、智能风控等技术形成了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价、风险评估、营销定价、智能决策能力,实现了贷前风控拦截、贷中实时评级授信、贷后自动风控及资金流监测,构建了覆盖贷款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基于数字化风控能力,研发推出了线上信贷产品“秦e贷”,包含e农贷、e享贷、e商贷等系列产品,通过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金融e站等渠道为城乡群众提供自助申请、自动审批的纯信用、可循环线上贷款,支持了陕西县域及农村消费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该体系由数据驱动,注重“自助+辅助”“线上+线下”相结合,更适合农村客群,让普惠金融服务接地气、有温度,实践证明效果更好,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信息获取难、风险防控难、主动服务难、尽职免责难等痛点,以及贷款难、贷款慢、风控难等问题,初步建立了陕西省联社覆盖县域及农村的普惠制线上线下一体化信贷服务体系,推进了信贷服务及运营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陕西省联社充分发挥“秦e贷”线上自助申请、纯信用、零人工干预、7×24小时服务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线上渠道为广大客户提供“足不出户、足不出村”、安全便捷的“在家”信贷服务。今年陕西省联社将继续强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将现有的“秦e贷”业务与县域农村地区普惠型小微及个体经营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业务深度融合,增强线上信贷服务的场景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按照行业、产业、客群细分,设计数十套针对性较强的数据采集和调查模板,提升数据质量和应用效率,有针对性的构建人机结合、大数据赋能的评级授信及风控模型、信审机制和智能风控体系,让数据应用更加专业、更加精细。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初始创业者,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脱贫攻坚产业帮扶、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特色小镇、乡村文化旅游等农村“新黄金客户”研发以线上服务为主的小微及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信贷服务大幅降低贷款边际作业成本,增强线上信贷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普惠性,以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支持脱贫攻坚。
三、打造村村通“金融e站”品牌,构建农村“自助+辅助”数字化服务模式
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在打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有效应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留守人员文化程度较低、风险意识薄弱、数字化服务触达率低等问题,以及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频率和便捷性要求快速增长之间的新矛盾,2015年以来,陕西省联社以“跨界融合、普惠城乡”的指导思想,开展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一个以传统金融服务为核心,连接社保、税务、财政、电力、通讯等十多个第三方平台的村村通“金融e站”服务体系,涵盖基础金融、政府服务、线上贷款、生活缴费、互联网支付、电商消费等六大类30余种服务,通过“自助+辅助”的服务模式为村民提供“生活+金融”的场景化服务。以“金融e站”为服务平台,打破农村地区“数字鸿沟”,让金融服务在时间、空间上获得延展,形成了一个为农村大众金融服务的“村子里的大手机”,逐步建立一个农村地区“互联网+农资+农产品+金融+物流+惠民服务”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该服务现已基本遍及陕西所有行政村,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乃至各类社会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每年为超过500万驻村人口提供各类生产生活金融服务,占陕西信合全年服务客户总数的四分之一,部分农业大县的客户服务占比甚至高达一半以上,2019年,助农e终端渠道交易占比达5%左右,已经成为继柜面、自助、线上之后的“第四渠道”,为广大农村客户了提供不出村的金融综合服务。该服务模式延续了农信社“背包银行”的传统,为农信社践行普惠金融社会责任,巩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地位,增加客户粘性,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探索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新模式,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线上化、平台化、场景化
近年来县域及农村地区以产业融合、链条延伸、生态共建等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快速建立。陕西省联社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农村场景化金融服务能力,构建适应新型农村产业链、消费链的金融新业态,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线上化、平台化、场景化。
建设互联网泛金融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多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新产品创新及服务提升工作。除基础金融服务外,融合日常生活新业态,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积极构建“金融+N”的全场景生态圈,全力推进金融服务“移动化+数字化+深度场景化”。为乡村群众提供税务、合疗、医保、财政惠民补贴、便民缴费等服务。与省内乡村旅游、餐饮服务、农业电商等平台对接,提供跨界融合服务。持续拓宽富秦借记卡在线支付渠道,广泛接入支付宝、微信、苏宁易宝、ETC等支付渠道,更加多元化地搭建社交、购物和缴费等交易场景,实现广大县域农村有卡、无卡、扫码等“一卡多用”的支付方式。为个体工商户、个体经营户提供“富秦e支付”聚合扫码支付及收单服务、线上贷款服务、O2O商圈服务,以更好的支持“地摊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稳就业保民生。充分发挥“金融e站”的服务延伸作用,鼓励e站商户通过“富秦e支付”APP、“助农e终端”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具备线上自助操作能力的农户提供“自助+辅助”模式的便捷服务,增强服务深度,让普惠金融服务真正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建设互联网金融开放平台。将支付、贷款、缴费、账户、客户等金融服务及产品通过标准化开放接口的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第三方合作方开放,提升跨界融合效率,“低成本、轻介入”的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融入到城乡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持续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电商+物流”等应用场景,形成融合的服务业态,逐步构建一个金融服务快速输出、服务场景深度融合、行业数据跨界共享的开放式金融生态圈。
大力发展基于农村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的场景金融服务和信贷服务。面对当前农村产业链中众多中、小微客户对信息化、数字化需求的日趋迫切,陕西省联社积极开展在县域及农村的信息化服务输出工作,在帮助客户提升信息化能力的同时,把金融服务嵌入其中,形成合作共赢的生态。陕西省联社抓住“产业兴旺”这一重点,引导县级机构紧跟当地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精准营销名单,立足当地乡村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支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以陕西省推动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沿秦岭“东扩南移”为契机,加大对优势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关中奶畜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打造关中、渭北百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加大对陕南茶叶产业的信贷扶持。着力在特色乡镇旅游、农村果业、畜牧养殖、设施农业、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输出场景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将自身有机融入到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当中。同时,结合场景和条件,依托农产品种养殖、加工、储存、物流、销售等环节探索尝试供应链金融等业务。
五、结束语
近几年来陕西省联社在打造有自身特色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坚持产研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普惠金融相关课题研究,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户普惠制信贷供给体系”和“基于自主可控应用平台的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两次荣获全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开创了中小金融机构荣获一等奖的先河,受到监管机构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2019年,组织实施“基于金融科技的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应用”项目,该项目经人民银行等六部委批复,被确定为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项目,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新技术新平台新服务模式的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入手点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
当前,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已成为陕西农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扶贫担当、发展普惠金融、助力疫情防控、支持“六稳”“六保”的重要动力。“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我们一直在前行”。陕西省联社把金融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未来五年发展总体规划,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陕西省联社将进一步运用新技术,创新新模式,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坚守定位,继承优良传统,借助金融科技将银行网点装入工作人员的“背包”,让数字化“背包银行”重回田间地头;持续运用科技改变金融服务、解放生产力,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深入、农户数字化建档更加扎实、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持续改善、金融服务模式更加便民、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服务的覆盖更加全面。通过持续打造有自身特色的、适应于县域及农村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赋能、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