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论坛
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
打造跨界融合金融科技平台,促丝路农商银行联盟成员发挥普惠金融主力军作用
2100年前,张骞从西安出使西域开拓出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为世界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科技交流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沉睡千年以后,习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又给这条古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在最具厚重历史的古城西安,探索金融支持新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将携手沿线中小金融机构,共借新丝绸之路建设的东风扬帆起航!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沿线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发展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银行业尤其是沿线中小金融机构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发挥着聚集资本、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一带一路”将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外贸市场、优化现有外贸结构。不论是外贸还是投资,都需要先进的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省区,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通互联,产业承接与转移,将出现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必将给沿线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当地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崭新的市场机遇。
二、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3月28日,由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牵头、沿线55家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发起的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现已增加到76家,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3个省市,总资产规模约三万亿元。联盟的成立顺应了中小金融机构抱团发展、资源共享、战略结盟的总体趋势。一方面,通过跨区域合作和产品创新,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中小银行可以克服先天劣势,突破地域、资源、客户群的限制,共建金融生态圈,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三、打造跨界融合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为联盟成员互融互通、抱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联盟成立以来,确立了以资金业务信息共享、科技服务平台共享促成员单位业务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向。
通过资金业务信息共享机制,联盟先后联合69家农商行参与,向海航现代物流集团、彩虹集团、陕西交建集团等授信、贷款54.1亿元;联盟与华夏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银银合作,为联盟成员银团贷款、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新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通道。
另一方面,依托发起单位信息科技的比较优势,以共享、跨界融合理念,着力打造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多品种、多介质、多对象的共享、立体式泛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联盟成员在资金拆借、资金交易、支付结算(含国际业务)、票据业务、一二三类账户互通、通存通兑等业务的开展。同时,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和业务无边界性,将金融、电商、社交等服务体之间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建立“金融+生活+社交”的泛金融云平台,采用共享式信息系统架构,让成员单位可以在共享商户、客户、数据、服务、产品、渠道、信息、运营以及软硬件资源的同时,满足各自差异化的需求,让各机构能够站在客户的视角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生活场景的需求,合作共享,互惠互利。
四、积极推进丝路沿线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1、发展普惠金融是联盟成员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真正将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成果惠及普通居民”。客观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长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低、连片贫困的现状。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一带一路”建设,都是要支持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当地的金融主力军,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发展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用实际行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是现阶段丝路沿线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
2、丝路沿线普惠金融服务需求出现新趋势
随着丝路沿线新经济时代下客户需求和经济发展模式变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应用,对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客户不仅需要传统金融服务,更需要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等大融合的泛金融服务。二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普惠金融由服务单一客户转向服务家庭,服务单一企业转向服务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链式金融业态。三是精准扶贫呈现跨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纵深发展的态势。四是金融机构有将城市中基于实际交易场景的金融服务如何推广应用到农村去的需求。正是这些特点,建设互惠共享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意义重大。
3、运用新技术,建设普惠金融共享平台
以自主可控为原则,以业务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融合使用开源技术、集群技术,虚拟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采用分布式软件思路,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成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实用技术服务体系。该平台以行内核心系统、中间业务系统、信贷系统、三农数据挖掘系统等为基础,以电商平台、农资平台、网贷平台、聚合支付系统等为牵引,以“金融e站”为中心,以“助农E终端”为载体,将金融服务向生产、消费、物流、社区、乡村纵向延伸,将金融服务融入“一二三产业”。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集供应链、物资链、产业链、消费链于一体,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新型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新格局,满足了成员单位的个性化需求。
4、以商户为合作对象构建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
联盟成员依托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以商户为合作对象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村村通”建设。将原来的助农服务点升级为具有统一品牌、统一运营管理、可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品牌—“金融e站”。其次通过实现基础金融、社会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的大融合增加商户服务手段和盈利能力。再次,为 “金融e站”商户安装“店铺管家”,提供进销存一体化服务;最后,为了解决商户进货难、经营范围窄的问题,建立了一个“统一品牌、统一货源、统一配送”的、具有可追溯能力的农村消费品电商平台—“福农e购”。联盟成员积累的这两万余个商户,电商平台建设和运营经验,都可以成为联盟成员的共享资源,推动联盟成员去支持本地普惠金融发展。
五、金融科技助力联盟成员普惠金融发展
1.互联网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模式初具应用规模,社会效益明显。
目前,以助农E终端为载体建成的20000余个村级“金融e站”,覆盖了1.9万个行政村,其中陕西地区有1.5万个,受益2000余万农村人口,农村金融服务半径由原来的大于五公里降低到0.5公里,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个小时左右降低到10分钟。截至2017年8月底,“金融e站”累计发生交易超过8000万笔,达600亿余元,其中涉农业务交易占比40%,便民服务业务交易占比30%,日均交易量达23万笔,解决了与农村人口密切相关的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生活服务等四大类三十余种服务。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社保查询、选档缴费、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持卡消费的“五个不出村”,其中客户在该平台办理的社保业务占社保所有服务渠道的35%。
2.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遍布城乡的“金融e站”为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16年,咸阳市人民政府与咸阳信合签订了《城市一卡通合作协议》。这张集多种应用为一体的一卡通已累计发放430 万张,遍布咸阳的2500个“金融e站”,使市民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惠民资金发放、养老、医疗、公交、消费等金融服务,改变了一人多卡,定时定点办理的现象,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市民群众。
工业品,农资下乡助力农村提高消费品质。自建“福农e购”电商平台,在临潼、渭南、铜川等地整合格力、海尔、美的等一线家电品牌的同时,引入隆平高科、史丹利、立马电动车等农资公司提供金融跨界服务,净化农村市场。既为线下商户提供了广泛的盈利手段,又为农村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农产品上行助力农民增收。以“金融e站”为服务支撑平台,各地农商行先后建立了眉县猕猴桃线上销售体系、紫阳茶叶线上销售体系和白水苹果线上销售体系等当地特色化农产品上行渠道,向上为专业销售机构提供各类农产品供应信息,向下为农户提供相应需求信息,通过“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化信息”促成特色农产品的定向种植与销售。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基于线上交易的消费流、物资流和资金流,开发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信贷产品。咸阳等多地农商行联合“七公里”、“隆平高科”等农资平台根据其订单提供平台担保贷款,针对个人提供的农资平台贷、销售贷等信贷产品,扶持专业合作社与小微企业,带动农村连片种植、养殖、深加工、销售,达到精准扶贫、整体致富的目的。
支持精准扶贫效果显著。陕西信合把双基联动工作站与“金融e站”有机结合,通过“金融e站”采集贫困户信息,将后台与各地扶贫办进行数据共享,实现网上授信评级。然后依据评级情况,根据贫困户在“金融e站”的消费需求,通过助农E终端发放农资双基贷,贫困户使用扶贫资金来获得生产与生活资料,为精准扶贫提供准确的资金管控。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总结,基于泛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等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基于自主可控应用平台的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银监会2015年度银行业一类成果奖,该模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评选的“2016年度全国百佳互联网+优秀实践案例”。同时,该项目被世界银行专家评价为“全球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典范”。在人总行打造的铜川市宜君县普惠金融示范区,总行领导对该服务体系为推动金融扶贫和精准扶贫,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起到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评价和肯定。